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江岩声

取我所需,尽我所能,成我所志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成语另解:眼高手低,以己度人  

2009-12-04 04:48:42|  分类: 文学评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在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注①里,眼高手低的解释是眼界很高而实际能力低;以己度人则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度别人。这两个成语在实际使用中都具贬义。前者嘲笑的是手低,附带着讽刺眼高无用。眼高者还特别容易引起别人的忌恨,被说成“眼睛长在头顶上”,“这山望着那山高”。以己度人则暗讽度人者的狭隘:自己小鸡肚肠,就以为别人也是。但是,细细琢磨,却别有洞天。

先说眼高手低。手低,当然不好。谁不希望自己的手干活像鲁班,写字像王羲之,弹琴像殷承宗,指挥像李德伦?谁也不希望自己长一双笨手。这一点毋庸置疑。可商榷之处在于对眼高的看法。眼高,如果不居高临下,专往别人身上看的话,究竟有什么不好?譬如看画儿,能看出好坏,那是很不容易的,即使经过专业训练,也不一定能看出来。再譬如看文章,尽管咱们从七岁起就开始学认字看文章,几十年看下来,到真正能看出文章的高下,咱们这一辈子恐怕也就快过完了,许多人到死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。

就写文章而论,从理论上讲,眼和手可有四种组合:眼高手高,眼高手低,眼低手高,眼低手低。这四种组合里,最理想的,当然是眼高手高,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凤毛麟角。而且,按照人生平均值原理,高处不胜寒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市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人,众比非之。所以,对眼高手高,我不敢奢望,只能考虑在其余三种组合里选一个。眼低者,手不可能真的高,这一点毋庸赘言。眼低手低呢?咱不甘心。凭什么坏事儿都落在咱身上?所以,只剩下眼高手低,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,而且,其实也是不坏的选择,符合中庸的原则。

手低,写不出好文章来,但那又有什么重要的?就像林语堂说的,“文做不好有什么要紧?人却不可不做好。”注②《颜之推家训》中说:“但成学士,亦足为人,必乏天才,勿强操笔。”颜老先生如果活在网络时代,对其子女可能不会这么严格。现在的文章,敲于键盘,码于屏幕,传于虚拟,击于鼠键,生老病死,不费滴墨寸纸,不耗木材,无碍环保。文章写得不好,尽可以跳过不看,即使杏眼空蒙,没看清“·江岩声·”,一时误入虎口,只须轻点玉指,纵鼠一击,即可全身而退,毫发无损,连眼睛都不用眨一下。

眼高,最受用的是自己。而且和手高不同,眼高者尽可以自个儿偷着乐,你不说,别人无从知晓。一篇文章,别人看不出好来,唯吾独能赏其妙处,那是什么乐趣?一篇文章,金枝玉叶,别人都叫好,唯吾独能看出败絮其内,那又是什么乐趣?我一直认为,手的高低,通过训练可以改变,假以时间,总能慢慢提高,所谓熟能生巧。杨绛先生九十高龄还能写书,足令普天下有志写作的人欣慰。眼的高低,我不知道如何能改变。它和专业训练有一定的关系;和心胸有一定的关系;和阅历有一定的关系:但又都不成正比,它会在漫漫人生路的某一点上凝固,过了那一点,人往往只是徒增年轮而已。

眼界的高低还和能否以己度人有一定的关系。人心是不透明的,而且还隔着肚皮,别人的心如此,自己的又何尝不是呢?欲理解别人,首先得理解自己。理解自己的最大障碍是虚伪;理解别人的最大障碍是诚实。所以,孟子说,吾日三省吾身。 把自己省好了,度别人易如反掌。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在“以己度人”的词条下引了《韩诗外传》里的话:“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?曰:‘圣人以己度人者也,以心度心,以情度情,以类度类,古今一也。’”

可见,如果正本清源的话,以己度人,早先只是圣人才有的高智商、充满温情的推理方法,后来不知从何时堕落成了小人的专利。也许是因为圣人太稀罕了,世界几百年,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。圣人稀罕,小人就横行。然而,就算是按贬义来理解,照我看来,能以己度人的小人还不算最恶。真正的恶人是完全不懂以己度人的,他们最适合当老板——监工意义上的老板,人世间才不缺少地狱;善于以己度人而又兼有良心者最适合当牧师,人世间才不缺少天堂。我不想当老板,也当不了牧师,我大概属于最普通的大多数:心肠不是太坏,知道一点以己度人,只是常常度错。原因在于掌握不好度,程度的“度”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我同意,但觉得还不够好。因为一味地勿施下去,会搞得人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,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。理想的世界应该充满爱,人与人之间像春天般温暖;孔融让梨;己所欲,施于人。一个姑娘,你看着漂亮,别人可能也觉性感;一份佳肴,你想吃,别人可能也正饿着;你钱挣得少,别人挣得也不多;你爱旅游,别人也喜欢观光。但是,人上一百,形形色色,萝卜青菜,各人所爱,这也是不争的事实。用数理统计学的术语说起来就是,“人所欲”的均方差比“人所不欲”的要大,大得多。所以,“己所欲,施于人”虽然听上去更人情味儿一些,但可操作性比较差。譬如,有的人喜欢别人批评他的文章,闻过则喜;有的人却不行,一批就炸,老虎屁股摸不得。前者度后者,谬;后者度前者,幸。孔老夫子早就洞明了这一点,所以话到嘴边留半句,只说了“己所不欲”的情况,令后人琢磨了两千年。

以己度人,以人度己,为人处世虽然就这么点儿学问,却是毕生的功课。

注①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6

注②《林语堂传》,林太乙著,中国戏剧出版社,1994年,第137页。

2004年6月9日发表于华夏文摘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75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