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江岩声

取我所需,尽我所能,成我所志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为女性写作——参加《欧华导报》20周年庆典有感  

2010-10-26 03:43:23|  分类: 文学评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为女性写作——参加《欧华导报》20周年庆典有感 - 江岩声 - 江岩声

 犹豫了两个多月,终于还是去法兰克福,参加了《欧华导报》20周年庆典。周五下午2点30 动身,在那里住了一夜,周六晚上10点启程往回赶,周日凌晨2点30到家。里程表显示,一共开了约700公里。本来想,既然去了,跑这么远的路,应该中规中矩地全程参加会议,也就是要在那里住两夜。但是,帐篷营地(City Camp Frankfurt)的德国佬,服务态度极其恶劣,使我立刻决定只住一夜,第二天即走人。那是个满脸横肉,完全不懂礼貌为何物的家伙。走前一日,我打电话过去订位,一个法语说得比英语好的女人接电话。我告诉她,我在车上睡觉,没有帐篷,也不拉房车。她说,营地现在很空,不需预订位置,价钱是,人头费6欧元,车位费2欧元。但我到达的时候,女人不在,柜台后面是前面说的那个男家伙。我跟他说,要住营地,两天。他说他很忙,要我到外面等20分钟。我到营地里转了一圈,再回到账房。他问了几个问题,其中一个问题是要不要洗澡的钢崩,连问了三遍,我回答了三次不要。他态度极不耐烦地打出一份帐单,要我立刻付钱。我看看账单,一天17欧元,心想,不对呀,按电话里那个女的跟我说的,应该是8欧元。便细看账目。人头费旁,写着6.5欧元。车位费旁,写着7.5欧元。我说,昨天打电话,你的同事说,车位费2欧元。他说,你的车不能算一般车,按房车算。我说,我那车可比房车小很多。他问,你是不是在车里睡觉?我说,是。他说,那就按房车算!我不愿再跟他争了,不过多付5个欧元的事情,再说我开的面包车,能摆下一张单人床,确实比一般的car要大。但账单往下,还有电费,3欧元。我说,我没要电呀。他厉声道,刚才问你要不要电,你说要的。我说,我没说我要电啊。他说,你要的。我说,没要。他又说,你要的!我说,没要。如此马拉松一番“要”和“不要”,他这才拿起笔,极不情愿地,把电费划掉,说,14欧元一天!看我拿出信用卡,他又说,现钱!柜台上写着呢,不收信用卡,没看见?!我心想,废话,谁一进来,就会注意柜台玻璃底下随便一张纸上写着什么?这家伙,彻底让我倒了胃口。本来就不想来的;来了,倒先惹一肚子气。我拿出两张10欧元的钞票给他,说,住一天,明天走人。他问,你不是说要住两天的吗?我没好气地说,我改变主意了!他翻了一下黄眼,找出6欧元给我,说,随你便!我知道,他也就是嘴硬,便没再理他,拿上发票,驱车去了开会的地方。一路上想,那电费,就算我开始说要,又怎样?后来我不要了,不行么?到店里买东西,即使付了钱,不是还可以退货吗?更何况,还没付钱。犯得着跟顾客较真,非要争“要”和“不要”的短长?真是个横肉敬二!

现在,必须回答老婆——我博客最忠实同时也最讨厌我博客的读者——看到以上文字后提的两个问题,因为别人也可能有类似的疑问。第一个问题是,你为什么到处跟人生气? 在伦敦,你被警察拿下,误了飞机;在西单,你和看大门的吵架。这里面,肯定有你自己的原因。跟你说过多少遍了,注意仪表,别不修边幅,让人看不起。我的回答是,以前我是不是因为仪表被人小看,我不知道,但这次,在法兰克福,决不会是这个原因。我要去见我的粉丝了。我知道,粉丝里有许多知识女性,我怎么可能不修边幅?头发,中午离开家前刚洗的。我预计在法兰克福两天不用洗澡,这样可以省钱,为此特意把洗澡这道工序放在出发前。上身,是一件崭新的皮夹克,在枫丹白露买的。下身,是新换的黑裤,直直的两道折,可以切罗卜。脚上,是一双铮亮的黑皮鞋。这一身打扮,如果头上再抹些发蜡,就活脱脱一个上海滩的老开。那个德国佬,有什么理由看不起我?他也不自个儿照照镜子,看那一脸横肉!他应该也不是种族主义歧视。有什么理由歧视我?是他挣我的钱,又不是我挣他的钱。马上就要入冬,天寒地瑟,一天能有几个人来住?还不笑脸相迎,好好伺候?只能从文化上,从根子上来解释。德国人,两百年前,还是野蛮人。更往早,就是这块地盘上的野蛮人,南下灭了罗马帝国,把整个欧洲拖入长达1500年的黑暗隧道。虽然,这群野蛮人最终接受了罗马文化,信了上帝,但礼貌和修养,精细的文化素养,不可能一朝一夕深入人心。这从德国人的食谱就可看出,他们整个儿就是一伙儿进城的老农!

老婆的第二个问题是,你写这些,和题目有什么关系?我的回答是,没有关系,但写博客,又不是为出版写文章,讲究扣题,一条线,几个基本点。写博客,可以愿写啥就写啥,没人追究。博客写的其实就是意识流。昨晚下班回到家,给孩子做饭,吃饭,然后坐在电脑前,写下在火车里就想好的题目,“为女性写作”,之后,瞪眼盯着屏幕,等待相关意识流的到来。等了15分钟,硬是没等来一字,只好写下怎样和帐篷营地那家伙打交道。这个,是现成的,不用等。写场景,只需回忆,而写想法,则要靠分泌。再说了,如果不在这里写,又在哪里写?总不能为这点小事,单开一篇文章吧?写作靠的是潜意识。虽然昨晚“为女人写作”不着一字,但因为写了法兰克福,睡梦里,潜意识一定会朝那方向运行。

那么,现在可以言归正传了。为什么要为女性写作?因为,我在法兰克福发现,我的读者,主要是女性。男的里,除了十余年来坚持发我文章的编辑吕明以外,只有一人,老夏,记得我,马上想起,我写过巴西。“你不是在巴西一个什么大学,哦,白水大学,教书吗?”周五晚上,甫一见面,他这样问道。我说,早就回来了。其余男的,20几个,根本连“江岩声”这三个字都不知道,更不要说我的任何一篇文章了。周六晚宴时,和我同桌的,有人瞄着我胸前的牌子,拿着最近一期欧华导报,24个版面,从头翻到尾,然后问,这期没有江岩声的文章嘛。他显然是想找话题。我说,我不是每期都写文章。实际上,我大约平均每年(12期)只有二篇。他们如何能记得?

然而,不少女人记得,令我十分感动。思考个中原因,有如下心得。

女人是情感动物,男人是势利动物,套用白居易的话,叫做男人重利轻离别,而我能写的,主要就是感情,尤其我个人的感情。个人感情的基础,当然是个人的遭遇。我时常觉得,我个人的事情,个人的遭遇,例如上面写的与帐篷营地那家伙的交锋,决不真的只是我个人的,极端的。个人遭遇的背后,一定有社会的原因。为什么这些与会者,无论男女,只要知道“江岩声”三个字的,一定记得这人到过巴西,白水大学?因为《欧华导报》发表过《我在巴西教书的乐趣》(2007年8月第17版)。为什么只一篇文章,就让那些人记住了?我想,是因为那篇文章,通过记述我在巴西教书的生活,表达了凡正直的人都渴望的一种崇高感情:敬业。然而,华人在欧洲,哪怕得了博士,又有几人真正能够从事所喜欢、所擅长的工作?有业可敬,对于欧洲华人来说,绝对是一种奢侈。文中的“我”只好到巴西——那个天涯海角,去实现自我,这便使字里行间,充斥一种悲怆人生味,仿佛古人出塞,混同匈奴。一定是这个原因,引起《欧华导报》读者的共情,从而记住江岩声。这是我原来没想到的。当初,我曾觉得奇怪,吕明怎么会选中这篇极其自我的文章?我甚至感到不安,担心他纯粹为了让我能定期收到《欧华导报》而用了这篇稿子。现在看来,对他无限佩服,到底是《欧华导报》最资深的编辑,知道什么能感动读者。

然而,感动,却是我写文章时竭力避免的。我讨厌煽情,不想感动别人。但有的女读者偏偏找到我,聊了大半个晚上,说我写追求音乐的那个女孩子的文章,让她非常感动。她不知道我现在写博客。除了俞玲玲,我也没写过别的追求音乐的女孩子。那么,我想,她说的就应该是发表在《莱茵通信》2002年第3期的《为君翻作琵琶行》。已经过去八年了,她竟然还记得!而且,不光是她,还有别的女读者告诉我,也曾为这篇文章感动,以及其它一些文章。这些女读者,本身也是写手,有的还在德国出版了唐诗德译,水平都是很高的。我一时诚惶诚恐。想起利玛窦在《交友论》里说过,朋友的赞扬,仇人的诋毁,都不可全信。但是,这些女读者,她们不是我的朋友,我不认识她们,从未打过交道,今后也未必见得会打交道,她们说的,可不可以全信?

我没法不信。于是,得出今后的努力方向:像茨威格那样,为女性写作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824)| 评论(1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